作者:刘明,湖南睿邦律师事务所执行主任
之前在网上无意中看到有人提了个问题——不喝酒的律师能请吗?这哥们儿不是在开玩笑,而是非常严肃的提问,因为他所在的单位要聘请法律顾问,结果律师一上来就先说清楚不喝酒,于是单位领导很困惑的问这哥们儿要不要换人,再于是这哥们儿也困惑了——律师的业务水平没问题,但不喝酒……交际能力是否受限制?
我觉得这事儿有点儿意思,在很多人眼中,居然看到律师就联想到酒,就跟看到交警就联想到扣分、看到中介就联想到高房价、看见路边麻辣烫摊儿就联想到地沟油一样,把酒作为集体商标贴在律师身上。这本身没有褒贬,正所谓酒有绵柔醇烈之品,人有贤良不肖之分。律师做的好与不好,不能以喝酒与否来作为划分的标准。至于喝酒是否会对律师做业务有好处,这个问题我懒得去掰扯,不然题目就要改成“论酒量的养成与律师水平的提高”了,洋洋洒洒的再来个之一、之二、之三的,我自己都该吐了。不过不可否认,律师和酒,总会有些难以忘怀的故事。窃以为,久经考验的律师很多也都是酒精考验的。
律师喝酒,其实很多时候并非工作需要,而是自己需要,甚至什么理由都不需要。从开始工作到现在一共喝大过多少次,我自己都不记得,但是因为工作喝多的情况有多少回,屈指可数。所以至少在我看来,律师喝酒,有时真的不需要什么理由,酒不过是对工作的“张”向生活的“弛”进行转化的催化剂罢了。
一天忙碌之后,虽无看破红尘之意,却有疲惫慵懒之心。律师下班后的酒,心态无差别,但逼格有高低。记得在美剧Boston Legal中很多集的结尾部分,Alan Shore和Denny Crane在办公室的阳台上一边吸着雪茄,一边喝着威士忌,淡定到蛋疼的聊些无关痛痒的话题,相当有范儿。我也曾想一试,但苦于写字楼既没有阳台,窗户又打不开,并且就算是设施齐全,也唯恐有东施效颦之嫌——估计刚刚端着酒杯出来展示俯瞰芸芸众生的姿态,楼下就得有人大喊“下来吧!!!法律意见书不用写了!!!”,此时我若不回应一声“你们立字据!!!”,那就太不应景了。既然阳春白雪做不得,还是下里巴人比较痛快。呼朋唤友,街边儿、撸串儿、喝小二儿,这才是我天朝法律民工的特色。
对于律师而言,酒的乐趣在工作之外,而不在工作之内。在开庭前一天晚上,我对酒是敬而远之的,不然工作本身就从处分行为变成负担行为了。我的师傅曾经给我讲过一个故事:那是一九九几年的第一场雪,比往常来的早了一些,而师傅到法院也比往常来的早了一些。师傅衣单体寒,甚是难耐,忽然心生一计,遁入街边饭馆,两杯啤酒下肚,立感任督二脉通畅,但是……面如重枣了,于是在开庭之前不得不用冷水一顿洗脸,面色虽稍褪,但开庭亦感尴尬非常。师傅的境遇我是不会遇到的,因为我喝酒脸色发白,但是酒后爱出汗,所以开庭之前也是不敢喝的,不然汗出如浆,法官及对方都以为我战战惶惶,庭审的气势就没了。所以开庭之前的酒局是敬谢不敏的,待庭审结束之后,肆无忌惮,也就多多益善了。
交际应酬里的酒局,看似工作之外,实则工作之内,为绝大多数律师所不喜,原因在于此类酒局不够随意。若喝得瓷实、喝得尽兴,轻则失态,重则误事;若喝得推托、喝得扭捏,别人可能会由酒品想到人品,再从人品想到工作态度,再从工作态度想到工作能力,偏见的无限放大可能导致律师被全盘否定。人们酒后做出的判断逻辑是无厘头的,尤其是在假装自己很清醒的时候,但在真的清醒之后,已经形成的判断至少也会留个先入为主的印象。所以,此类酒局上如何掌握分寸,非一时之功可以练成。无奈之下,律师开始寻求不同的出路:有的律师开始在家苦练基本功,初级用啤酒,中级进阶用小二儿,高级进阶用老白干儿,到专家级才去品味葡萄酒的原料是老张家的巨峰还是小李家的玫瑰香;有的律师虽无技艺傍身,却有拼搏精神,与其被别人灌倒,不如自己主动喝多,既落个真性情的美名,不被别人小觑,同时又显示酒量确实有限,以后也能得到谅解;还有的律师会充分利用毛巾和茶杯,不过毛巾会有湿的时候,茶杯也会有满的时候。不过我还是最钦佩某些海量的江湖前辈,一力降十会,那真是“酒酣胸胆尚开张”,我们这些年轻人都已经退避三舍了,人家却纵横捭阖、谈笑风生。记得有一次单位年会,我向一位前辈敬酒,发现其端起一个笔直的玻璃茶杯,我说您不能喝水啊,前辈随即说那我们换杯喝吧,然后,我就没有然后了……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做律师这个职业,难免频繁的出差奔波。律师出差谈不上清苦,但算计了一天别人,确实会很疲惫,也会有些牢骚,忙工作时不会有什么思绪,闲下来漂泊之感就油然而生。就像唐代游历四方的诗人一样,酒是旅途中藉以抒发感怀的伙伴。这些年从白山黑水到天涯海角,从钱塘繁华到大漠戈壁,各地的酒都尽了地主之谊,让我在工作之余能睡得像在家里一样安稳,不必辗转反侧。一觉醒来,抖擞精神,便又是忙碌的一天。
人过而立,身体可挥霍的本钱少了,喝酒也收敛许多,不过只要还从事律师职业,完全戒酒几无可能。人的阅历逐渐丰富,给酒也增加了些许复杂的味道,甘苦自知吧。